•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
  •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農業農村 >

    立足特色資源,統籌保護與開發——發展鄉村游,如何因地制宜

    來源:聊城日報  2024-09-06 09:44:23
    A+A-
    分享

      8月15日,游客在河北省武安市東太行景區游覽。近年來,武安市實施旅游富民工程,基本形成以太行山水游、休閑康養游、生態觀光游、紅色文化游、鄉村民俗游等多業態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 ■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 人民日報記者 王欣悅 周歡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但也存在粗放式開發、創意不足等現象。發展鄉村游,如何因地制宜?記者走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出的“最佳旅游鄉村”重慶荊竹村和江西篁嶺村,看鄉村如何立足特色資源、促進文旅發展。

      劣勢變優勢——

      喀斯特地貌成為獨特旅游風貌

      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所處地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傳統農業視角評價,這里地塊破碎、土壤貧瘠。這樣的鄉村,發展從何處破局?

      荊竹村的答案是:變劣勢為優勢,打造特色旅游產業。

      仙女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李鵬程介紹,荊竹村位于武陵山片區,有許多喀斯特溶洞。經由專業團隊評估策劃,荊竹村從中選出了一些適宜開發的溶洞,來開發旅游。

      一個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溶洞,被打造成了溶洞餐廳。“現在洞外溫度近40攝氏度,洞內溫度只有不到20攝氏度。”李鵬程介紹,溶洞天然清涼,還有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景觀,吸引了許多游客。

      名叫“老虎堡”的溶洞內落差較大,當地就開發了探險項目,逐漸成為研學旅游的熱門選擇。游客可以穿戴專業裝備,從高達80米的洞頂垂直下降至洞底,體驗一把探險的樂趣。

      想要留住游客,旅游體驗既要獨特,也要豐富。在荊竹村尋夢園花果種植基地,藍莓綴滿枝頭,游客們一邊采摘、一邊品嘗。在專家指導下,本地果農用上了農家肥,對病蟲害采取物理防治。“水果的口感和品質大幅提升,采摘水果成為許多游客來村度假的必選項目。”荊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說。

      荊竹村還引進民宿設計師、藝術家等,把果園建成景區,把烤煙房改成圖書館,把土瓦房變成茶館……

      在精心設計與經營下,昔日荒涼的小山村,成為充滿田園意趣的度假區。2023年,荊竹村接待游客55萬人次。

      風俗即風景——

      曬秋曬成標志性文旅品牌

      高山梯田、徽派建筑,在我國南方,類似的風光并不少見。但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在其中尤為突出,聞名遐邇。篁嶺村的經驗就是:風俗即風景,圍繞農俗活動開發旅游項目。

      2009年,當地引入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對篁嶺村進行統一規劃建設。“開發之初,我們就在思考,如何把篁嶺村的特色風俗融入鄉村旅游。游客不僅有美麗的鄉景可看,還有獨具特色的鄉韻、鄉俗、鄉味可感。”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

      篁嶺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曬場。數百年來,人們在屋檐下、平臺上晾曬農產品,形成了獨特的曬秋景觀。曬秋并不限于秋天,“秋”在這里指收獲的農產品。在篁嶺村,只要出太陽,一年四季都有應季的農產品可曬——春曬竹筍,夏曬茄子,秋曬辣椒與玉米,冬曬紅薯。

      “我們第一次看到曬秋景象就非常震撼。百米落差的山坡上,民居白墻黛瓦、錯落排布,窗外的曬架托舉著圓圓的竹制大曬匾,曬匾里有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玉米,遠望就像一幅清淡山水畫,卻有著繽紛點綴,很獨特。”吳向陽說。他們決定把曬秋作為篁嶺旅游的關鍵元素。

      由此便有了圍繞篁嶺村曬秋的一系列文化活動:舉辦曬秋文化節、設置曬秋最佳攝影點、開發曬秋體驗項目……曬秋從當地風俗,變成標志性文旅品牌,吸引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經過修繕,篁嶺村上百棟徽派風格的明清古建也一同風靡起來??刺萏锩谰?、曬四季農貨、住古宅民宿,今年上半年,篁嶺村接待游客超140萬人次,7月以來客流量超過3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30%。

      要開發更要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惠及村里鄉親

      鄉村旅游,可以憑借自然風光吸引游人,也可以依靠獨特的風俗和煙火氣留住游人。前者比如荊竹村,后者比如篁嶺村。兩者在發展文旅產業的過程中,都面臨統籌好開發與保護的問題。

      荊竹村把保護原始自然風貌作為開發旅游的前提。荊竹村歸原小鎮小燕窩景觀,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天坑,坑底平緩,一面絕壁,有天然的音響效果。村里本來想在這里建一個劇場,但因劇場建設需要動用鋼筋水泥,會對天坑的原始形態造成破壞,于是取消了建設計劃。對于像小燕窩天坑這樣的自然奇觀,荊竹村選擇了更為謹慎的態度——保留原始風貌。

      “荊竹村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慎重考量每個旅游點位的生態狀況,力求做到科學規劃,避免過度開發,更避免破壞生態環境。”李鵬程介紹。

      而篁嶺村則以科學的開發,促進了鄉村的保護與發展。在開發鄉村旅游前,篁嶺村一度面臨人走屋空的困境。因村里耕地少、產業少,不少村民外出謀生,很多民居因長期缺少維護而陳舊破敗。

      發展鄉村旅游,首先要鄉村人氣興旺。篁嶺景區投入運營后,景區把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重新請回來。村民或布置曬秋景觀,或在景區開商鋪,還有的經營民宿。村民回來了,才有了原汁原味的篁嶺曬秋,才有了農家小院里的鄉音小調,才有了土灶上烹飪的本土小菜。只有留住原住村民,才能真實展示當地風俗本色。隨著村里旅游日漸紅火,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鄉,在家門口就有了很好的就業機會,篁嶺村找回了久違的熱鬧。

      篁嶺村還邀請本村和周邊的手藝人、非遺傳承人,設計非遺文化相關業態,不定期舉行文化民俗活動。甲路紙傘、竹編、米酒、盤山花燈……篁嶺村將活態非遺融入傳統村落風貌,為游客創造了體驗傳統文化的豐富載體,而篁嶺村的發展也因此愈來愈興旺。

      《人民日報》(2024年8月15日4版)

    編輯:李明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