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
  •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其他 >

    牧場里的溫情——讀《游牧者的歸途》

    來源:聊城晚報  2024-05-24 09:23:29
    A+A-
    分享

      ○ 劉學正

      因為李娟的散文,阿勒泰在許多人的心里由一個陌生的地名,化身為遙遠而詩意的存在。除了李娟,還有不少作家把筆觸對準這片神奇的土地,并將觀察的視角延伸至邊疆地區游牧民族的生存狀態,以及附著在游牧生活中的習俗和傳統文化,新疆女作家南子便是其中的一位。在阿勒泰牧區,與牧民的一次相遇,促使南子先后走過肅南草原及天山、阿爾泰山腳下,她在隨筆集《游牧者的歸途》中,將筆墨聚焦于牧駝人、蜂蜜獵人、冬牧場、羊角圖案等,呈現出了一幅牧場里的人間溫情圖卷。

      該書由“游牧”和“綠洲”兩部分組成,描繪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以及定居后與土地和諧共生的故事。在“游牧”部分,有托別勒塔木沙漠草場上的牧駝艱辛,有哈桑草原賽馬場上的駿影追風;在“綠洲”部分,有與巴里坤居民關于傳統的閑談,有飄蕩在魯克沁達浪坎鄉的歌聲。一段段或靜或動,或觀景或寫人的深情訴說,讓人沉下心來,感知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及他們的堅韌、務實和生命至上。

      書中,南子把阿勒泰地區的遠冬牧場娓娓道來,“在茫茫雪原里走上幾公里,也看不到一個人,只有零星幾座灰黑色的氈包。”而到了晚上,冬牧場則靜得可怕,靜得有如一根尖銳冰涼的銀針,懸而不落。每天的凌晨,牧人們推開氈簾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氈房后面圈羊的木圍欄,同時嘴里含混著說出像魔咒一樣的特別用語。羊群聽懂了呼喚,一只只奔出圍欄,就像是一串串白色棉毛球飄了出來。對于哈薩克族牧人來說,家,就是一座氈包,或一組氈包,更是一個男出牧、女留守的牧人小組。

      “阿肯”是哈薩克族對最優秀歌手的尊稱,他們是能夠出口成章、即興詠唱的行吟詩人。南子在《阿肯》一文中,記述了哈薩克族當代著名的阿肯——“老頑童”似的庫爾曼別克的故事。庫爾曼別克居住的青河縣,每年轉場到這里的牧人們,都要舉辦各種阿肯彈唱會、賽馬會,阿肯們往往要從夜晚對唱到天明。這種生活,使草原上的牧人,最終獲得了贊美詩般純潔的音色。庫爾曼別克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接受了哈薩克民族濃郁的游牧文化的熏陶。

      馬木提是昭蘇縣一名頗有經驗的“蜂蜜獵人”,他的160多只蜂箱全部隱藏在帳篷后面的小樹林里。將耳朵緊貼在蜂箱上,蜂箱里嗡嗡的聲音響亮而有力,好像成千上萬只蜜蜂在用翅膀扇風。這聲音,是自然界所賜予的一種值得傾聽的音樂和語言,有如眾蜂的夏日合奏。

      《游牧者的歸途》是對游牧文化變遷的一種記錄和表達。此外,書中還呈現了哈密瓜、吐魯番葡萄的前生今世……南子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游牧民族逐漸消失的習俗,迎來新生活的希冀,這一點是彌足珍貴的。

    編輯:李明
    校對:蘇永樂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