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
  •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 > 堅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聊城路徑 > 最新報道 >

    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丨繪就平原特色“富春山居圖”——高唐縣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新聊城客戶端  2024-05-17 09:46:59
    A+A-
    分享

    5月17日《聊城日報》1版

      編者按 5月5日至6日,我市開展鄉村振興片區現場觀摩活動,對東阿縣、陽谷縣、東昌府區、高唐縣、茌平區的5個鄉村振興片區進行現場觀摩。進鄉村,入片區,看發展。目之所及,身之所往,一幅產業旺、村和美、共奔富的鄉村畫卷在初夏的廣袤田野上徐徐鋪展開來。

      堅持以片區化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是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聊城路徑、加快建設農業強市的重要舉措。今日起,《聊城日報開設“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專欄,講述我市全力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聊城篇章的動人故事,展示鄉村振興片區高標準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和美景象。敬請關注。

     

      馬頰河縱貫南北,全省最大的平原森林公園——清平森林公園郁郁蔥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錦鯉園區年產值達6億元,還有萬畝黃河故道高效種植基地、1000畝“萬元田”示范基地;千年古鎮清平鎮保留有宋代迎旭門、金代文廟、清代透龍壁等歷史遺跡……高唐縣“古鎮林海·畫鄉鯉都”鄉村振興片區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突出錦鯉特色養殖、黃河故道高效種植、農文旅融合三大重點,著力打造“業豐、林茂、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近年來,高唐縣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規劃先行、產業為要、生態為基、黨建引領,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本地資源、條件和特點,連片規劃、示范帶動,梯次推進、全域打造,繪就了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具有平原特色的“富春山居圖”。

      生態優美——擦亮鄉村底色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三毛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種桃種李種春風。

      5月9日,參加研學活動的小學生們來到姜店鎮西郭村“向陽花開”基地,在萌寵樂園、傳統手工墜面作坊、古方醬油作坊、垂釣魚池里融入自然、體驗農事、品味民俗,感受農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變化,體會勞動之辛、勞動之美,汲取前行力量。

      為充分挖掘魯西民俗文化資源,“向陽花開”基地整治低洼易澇地5000畝,打造集參觀學習、旅游觀光、教育傳承于一體的綜合性研學教育基地,凸顯“民俗、民樂、民趣、民風”特色,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

      鄉村振興,生態先行。高唐縣深入實施“綠滿高唐”專項行動,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綠化景觀生態功能、服務設施,讓綠色成為高唐鄉村振興的最亮底色。

      高唐縣實施“一路一景”道路綠化改造提升,在國省道、縣鄉道兩側種植喬灌木及海棠、紫葉李等10余種彩葉觀花植物,打造“一眼凈、兩側美、全路暢”的通行環境;在全市率先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促進農業節水技術和鄉村產業多元融合,形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集中連片大方良田;以徒駭河、馬頰河為“脈絡”,聯動開發“水、岸”,一體打造“堤、路、景”,逐步構建起“河河相通、河庫相連、全域打造”的現代水網格局;抓住清平林場災后建設機遇,堅持高位推動、高點規劃、高標設計,采取塊狀混交和節水灌溉方式,新造林15萬株,建成31公里場區環繞道路,推動林場生態資源與旅游體育產業深度融合。

      生態轉化——做強鄉村產業

      在三十里鋪鎮錦鯉產業園,五顏六色的錦鯉在水池中相互追逐,如同一幅靈動的水彩畫;在錦鯉研學基地,學生們探尋錦鯉的起源,了解錦鯉與高唐的淵源,沉浸式體驗錦鯉文化的魅力;“鯉都印象園”項目建設寫生書畫創作、錦鯉文創產品展銷、錦鯉歷史文化科普教育、休閑漁業為主的四大板塊,集書畫寫生、電商銷售、文創產品展銷、研學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正加速形成。

      產業生態化是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蘊”,生態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高唐縣立足片區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著力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依托省級農業產業園平臺,建成錦鯉產業展示中心,現已初步形成以錦鯉養殖為核心,集科研育種、養殖銷售、比賽、文化創意、文旅研學于一體的產業體系。目前,錦鯉養殖面積近萬畝,年產值達10億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設萬畝林下中草藥種植基地,構建“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畝均增收500元以上;在黃河故道大力推廣花生玉米復合種植、沙土紅薯等高值作物,建設“萬元田”示范基地,畝均收入1萬元以上。

      立足人文資源稟賦,高唐縣堅持景區游、鄉村游“雙輪”驅動,大力培育“美麗鄉村+農文旅”新業態,凸顯農業農村多種功能、多元價值,推動形成“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開花”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品質宜居——涵養文明鄉風

      進入三十里鋪鎮李奇村,墻面噴繪、藝術裝飾讓人眼前一亮;用土坯、麥秸稈搭建的傳統民居古色古香;石磨、黑白電視機、農具等讓人仿佛回到從前的歲月……李奇村依托人文地理、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將書畫藝術和名人文化元素融入村莊整體規劃中,建設了苦禪故居、藝術大道、書畫創作室、苦禪園、墨雅園等一系列景觀,通過“村集體+”模式打造了寫生基地、教育實踐基地、影視攝影基地、書畫創作基地等,成為“有逛頭、有吃頭、有玩頭、有住頭、有學頭”的文化品牌村。

      高唐縣聚焦農民群眾需求,突出平原特色鄉村風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既塑形又塑魂,打造具有鄉風鄉韻的美麗鄉村。

      堅持黨建引領,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馬扎課堂、善行義舉榜、家風家訓館等,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

      聚焦村容村貌問題大起底、整改大提升,對“村頭荒”、坑塘、“四大堆”、私搭亂建等進行全域治理,大力實施“五化工程”,打造綠、亮、凈、暢、美的鄉村新環境。全縣評選美麗庭院近4萬戶,打造了29個省級、67 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加快補齊農村戶廁改造、“戶戶通”、集中供水等基礎設施短板,片區內行政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鄉村教育實施城鄉集團化辦學模式,鄉村幼兒園普惠率達100%,建成了集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于一體的“15分鐘生活圈”,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文/記者 夏旭光 呂曉磊  圖/資料圖

    編輯:李明
    校對:蘇永樂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_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高清超碰av热热久久_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 <input id="iy200"><u id="iy200"></u></input>
  • <tt id="iy200"><s id="iy200"></s></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