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本報記者 夏旭光 張承斌
7月9日上午9點,蟬鳴聲尚未穿過柳梢,臨清市青年路街道濟津社區陽光財富城一樓已是人聲漸沸。鮮紅的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志愿服務綬帶,與鮮亮的“文化資源達基層 移風易俗在行動”橫幅交相輝映,為熱鬧的商城平添了幾分莊重與期許。
居民掃碼下載“新聊城”客戶端
9點30分,由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聊城分公司、臨清市委宣傳部以及臨清市青年路街道黨工委聯合舉辦的“文化資源達基層 移風易俗在行動——黨媒進社區”活動在此正式拉開帷幕。將滿載政策春風、服務暖流與民生關懷的“大篷車”,徑直駛入了社區的“心臟”地帶。油墨的清香與義診艾草的微辛在空氣中交融,擲地有聲的政策宣講與居民會心的笑語呢喃交織共鳴——一場黨媒與社區的深度“約會”,在濟津社區溫潤鋪展。
義診現場
清風拂巷,文明深植心間
“移風易俗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的責任……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共同抵制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讓濟津社區成為一個更加文明、和諧、美好的家園!”濟津社區居民代表徐英的聲音清亮而堅定,如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漾開圈圈共鳴的漣漪,化作一片熱烈的掌聲。這份從鄰里街坊心底流淌出的文明倡議,早已化作200份承載共識的彩頁,由志愿者傳遞到更多人手中,讓移風易俗的種子在街談巷議中悄然萌發。
移風易俗,絕非一紙空文,更不是懸于墻上的口號。在宣傳攤位前,工作人員正將文件里的語句“翻譯”成帶著泥土芬芳的家常話:“瞧瞧咱社區老張家嫁閨女,彩禮就圖個喜慶,象征性走了個過場,省下的錢,小兩口添置了書架,購買了新圖書,聞著滿墻的書香,日子過得多實在!”這些沾著晨露、帶著煙火氣的身邊故事,讓移風易俗的理念瞬間可觸、可感、可親。居民張建平撫掌感慨:“以前啊,面子像座山,硬撐著場面,心里那份累只有自己知道。如今社區帶頭破舊俗,無形的壓力卸下了,鄰里間的人情味兒越發濃密了。”
活動現場演出精彩紛呈
社區精心編排的文藝會演,成為文化抵達“最后一米”最動人的注腳。歌舞戲曲唱響了移風易俗的時代新風,舞動了鄰里守望的和諧樂章,引來滿堂喝彩。居民張珊珊高興地說道:“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好的節目,黨的好政策也講得透亮明白,這熱鬧勁兒可比電視里鮮活多啦!”
“我們文化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成效顯著。28個部門的業務、人才等資源已下沉至6個社區,涵蓋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并按居民需求精準配送。衛生健康部門組織專家義診、開展健康講座;教育部門安排教師開設課外輔導等,組建了60余人的義務紅娘隊伍,以其單身青年信息庫,定期組織線上線下相親活動,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福利,提升了獲得感與幸福感。特別是濟津社區,堅持把群眾的‘關鍵小事’辦成‘暖心大事’,創新‘核’‘合’‘何’‘和’‘闔’等五字訣,打造了全齡段、共享式的十分鐘優質生活圈。”青年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侯德昆講述著街道如何將優質文化資源如春雨般“沉”入社區肌理,又如何以潤物無聲的巧思,引導居民告別陋習、擁抱時代新風的過程。
居民領取《聊城日報》
當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主任朱國方,臨清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東平等領導,將一把把印著報紙版樣、寓意守護的“夏季防護傘”,鄭重遞到居民手中時,那傘便有了雙重象征——它不僅撐開一片遮陽避雨的物理蔭涼,更在精神的原野上,為心靈撐起了一片名為“文明”的朗朗晴空。
“這些面對面的真誠交流、心貼心的周到服務,歸根結底,是為了讓黨的好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文明新風‘沁入百姓心窩里’,更讓大家期盼的幸福生活真正‘近在眼前、觸手可及’!建設美好家園,離不開你我攜手共進。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出發,革故鼎新、向善崇德,用無數個‘小行動’匯聚成文明發展的‘大浪潮’,共同勾勒出一幅‘家睦鄰和風尚新’的美好畫卷,讓臨清熱土上處處綻放絢麗的文明之花!”杜東平激動地說。
黨媒搭橋,溫情脈動指尖
贈傘的余溫尚在掌心縈繞,一樓大廳已悄然變身為一座流動的“民生服務港灣”。二十余個志愿服務攤位次第排開,宛如一條條溫情的紐帶,編織成一張細密而溫暖的惠民之網。
“您這脈象,是脾虛濕困了。入夏飲食,貴在清淡,冰鎮的食物,少碰為妙。”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谷萬里的義診臺前,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他指腹搭脈,凝神靜氣,三言兩語便點中要害,引來居民一片由衷的贊嘆:“到底是省名中醫藥專家,句句說到點子上!”臨清市衛健系統的醫護團隊帶來的免費健康檢查,則讓專業的健康關懷,跨越了醫院的門檻,直達居民家門。
反詐宣傳
禁毒宣傳桌上,毒品的圖案和種子以及吸毒的危害讓居民們時而驚嘆時而憤慨;反詐宣傳攤位前,電詐宣傳員手持宣傳冊,向幾位銀發長者耐心剖析著電詐騙局的精巧陷阱與關鍵破綻,眼神里滿是關切;郵政局的攤位前,工作人員講述著可以為居民們服務的事項,一本本精美的集郵冊吸引了眾多目光……
那方承載著期待的“黨報熱線2921234幫你辦”攤位前,老舊小區水管的“嘆息”、公共區域路燈的“失明”、孩子們假期無處安放的歡騰……居民的心聲被一一捕捉,記者的筆尖在筆記本上疾馳,同時還溫言安撫:“您放心,這樁樁件件,我們都帶回詳細了解,一盯到底!有進展,第一時間給您回信!”這聲樸實的承諾,讓黨報熱線不再只是數字,冰冷的電話號碼瞬間有了溫度,化作扎根社區、直通民意的“連心橋”“直通車”。
“踐行社會責任,彰顯社會效應,引領社會進步,主流媒體義不容辭。黨媒進社區,就是市新聞傳媒中心彰顯社會責任感的表達和詮釋,通過這個活動,進一步密切群眾聯系,打造網上網下結合、線上線下互動的全方位、立體式、不間斷的黨媒為民服務平臺,讓居民盡享精神食糧,激發正能量;而且還能讓市民更細致、深入地了解我市推進‘六個新聊城’建設、謀福民生的決策部署,在黨委、政府和百姓間架起連心橋!”朱國方感慨地說。
發放桶裝水
根系深扎,黨媒生機勃發
黨媒的角色,在這場深入巷陌的“約會”中,被賦予了更深邃的內涵,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去年以來,市新聞傳媒中心按照“新聞+政務+商務+服務”的發展方向,從新聞發布端口拓展至黨媒綜合性移動平臺,為社會提供全媒體、全方位、全鏈條綜合服務,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黨媒成為社情民意的“傳聲筒”,在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新聞單位不僅是文化惠民政策的傳播者,更要成為文化惠民建設積極的參與者、推動者和服務者,我們要發揮優勢、放大格局,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用起來、文化活動火起來、文化服務優起來、文化氛圍濃起來,讓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市新聞傳媒中心工作人員道出了這場深刻嬗變的真諦,必須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踐行,融入文明創建、文明新風倡樹和移風易俗的宣傳,融入為民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從過去單向度的“我說你聽”,到如今依托“2921234幫你辦”平臺,架起溝通的橋梁,協調解決一樁樁、一件件關乎民生的“關鍵小事”,黨媒的根系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汲取著最真實的養分。
居民掃碼下載“學習強國”App
活動結束時,陽光正灼熱。居民們三五成群走出財富城大門,撐開新傘——這方寸間的遮蔽,正是黨媒深入肌理、守護民生的具象隱喻,它所遮蔽的,不只是烈日的炙烤與驟雨的侵襲,更是一片清朗和諧、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園。
一個時代的畫卷,底色是人心;一個民族的復興,關鍵在精神。只有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尋常百姓家、深入田間地頭,讓黨的主張和意志直通群眾,轉化為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才能讓人民齊心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斗、一往無前。
城市穩步發展,黨媒記錄見證,二者相伴相隨。從病房的寧靜、校園的書聲,到社區的煙火;從一份報紙的油墨清香,到一條熱線的聲聲回響,再到一場活動的溫情脈動,黨媒的根系,在一次次躬身抵達中,愈加深厚扎實,與這片土地、這里的人民血脈相連。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在見證聊城發展歷史的同時,為聊城的發展注入了最動人的旋律,同時成就著自己的光陰故事。
傘蔭之下,根系愈深;新風吹拂,文明彌廣。黨媒與城市、與百姓的這場深情同行,正步履鏗鏘,向著民心所向的更深處、更遠方,堅定前行。
2025-07-11 15:23:40
2025-07-11 15:22:18
2025-07-11 15:16:0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