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永偉
在聊城城區興華西路濟寧銀行東側的一條巷子里,有一家叫“廣成堂”的中醫館,從清晨到日暮,這里總是人頭攢動。3月5日,記者走進廣成堂,看到的是一張張輕松等待就醫或診治完畢滿意而歸的笑臉,聞到的是淡淡的中草藥香。這里記錄著許多人擺脫病痛折磨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位中醫人的默默耕耘、持之以恒——他就是人稱“廣成先生”的王仰勇醫師。
王仰勇師從山東省名中醫谷萬里和民間中醫大家郭生白。多年來,他致力于中醫藥文化傳承、潛心鉆研中藥非藥物療法。他視患者為親人,每天一大早就到崗,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專業、貼心的醫療服務。
患者感嘆“中醫太神奇了”
3月5日一早,肺部、乳腺、甲狀腺部位同時患有結節的市民楊女士第二次走進廣成堂。前一天,王仰勇采用按摩配合耳穴壓豆療法為楊女士進行了調理,她感覺癥狀明顯緩解,所以又來治療。
“胸部往上,前胸后背還是有些不舒服。”楊女士說。
“平時喜歡生氣嗎?”王仰勇問。得到對方肯定的答復后,王仰勇開導說:“如果和家人生氣,不應過分糾結誰對誰錯,要先考慮對方是不是因身體不適導致的情緒波動。雖然生氣屬‘七情’之一,但經常生氣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影響身體健康。”
楊女士聽后頻頻點頭。隨后,王仰勇又再次采用按摩配合耳穴壓豆療法為其進行調理。20分鐘后,記者詢問治療效果,楊女士感嘆道:“感覺比昨天又輕快了,全身好像有勁兒了。中醫真是太神奇了。”
市民鄭女士也是第二次來到廣成堂診療。“我之前做過一次手術,時常渾身無力、氣血虛、手腳冰涼,讓王大夫給調一調。”鄭女士說。
鄭女士之所以再次來到廣成堂診療,是因為第一次接受調理后,她感覺晚上喘氣通暢了,也睡了個好覺。
在給鄭女士調理后,王仰勇提醒她:“平時注意汗后不要脫衣服、飯后不要喝涼水。”
一上午的時間,記者注意到,王仰勇接連為20多人把脈、問診,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并暖心提醒注意事項。“守護群眾健康是我的職責,也是我一生的追求。”王仰勇說。
研讀中醫經典,實踐經驗豐富
廣成堂里,一面鮮艷的錦旗格外醒目,上面寫著“良言去掉心中苦,妙手換得身安然”。短短14個字表達了患者對王仰勇的贊美和期許,這背后則是他20多年來對中醫診療技術的執著探索。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望目辨證診斷學》《珍本醫書集成》……診室的書架上,各種中醫書籍擺放得整整齊齊,這些也是王仰勇日常診療時的常用參考書目。“《中醫四大經典》《醫方考》《針灸聚英》等書籍,我也經常研讀。古今的著名醫家,皆是在深入研讀經典、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成就的。厚積薄發、由博返約,是讀書成才的必然過程。”王仰勇告訴記者,中醫藥文化要發展創新,提高臨床療效是必由之路,而提高臨床療效的捷徑,就是借鑒前人寶貴的診療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工作之余,王仰勇常讀《傷寒論》,并用于日常實踐,收到良好效果。
如何順應“四時正氣”?王仰勇認為,順應“四時”即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規律,動靜適宜、衣著適當、飲食調配合理。他舉例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和疾病要“三分調,七分養”的調養理念,就是順應四時變化總結出的養生智慧。
“不求醫盡天下病,但求無愧天下心”
學中醫要始終堅持自己對中醫的信仰。王仰勇認為,無論醫學如何發展,中醫藥學都深深植根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中。作為一名中醫人,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未病先防,宣傳保健意識,以實際行動向患者傳遞溫暖和希望。
“不求醫盡天下病,但求無愧天下心”,在一本書的扉頁上,有一行清秀的小字,這是王仰勇的人生格言,他經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
“中醫要求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去認識世界和人。它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以積累的經驗去調和陰陽、平衡五行,從而形成了以執中而和諧、身體康健為目的的獨特醫學體系,有完善的理論和具體方法。”王仰勇表示,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的理論和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中醫認為天地之氣是生命的本源,強調陰陽平衡,講究五行生克,在養生理論中順其自然等,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王仰勇說。
雖安守小巷深處,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王仰勇以精湛的醫術吸引了眾多患者慕名而來。“博學切問,所以廣知。”王仰勇時常用《素書》中的這句話勉勵自己,也會把其中的道理說給身邊的人聽。“廣學為知原,成德為道本。廣行為踐實,成醫要心真。”王仰勇說,他將不斷提升自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使命。
2025-03-07 16:37:31
2025-03-07 16:33:35
2025-03-07 16:33:0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